首页 > > 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 《动手圈 圈中思》教学反思

《动手圈 圈中思》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5-12 23:18:51 本文已读 0

【6ryed.com - 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准备的。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个模式。学会用圈一圈及数的组成来解决这类问题。在一次次试教以及正式上课以后我认为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以前我一直认为备课的重点是教学过程,因此我都是先把教学过程设计好了,然后从教学参考书上把教学目标抄一抄。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是也一直没下决心改。这次终于自食恶果了。沈老师给的课题是《动手穿 穿中思》,在初步看了教学内容以后,我想当然地以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动手穿一穿珠子。虽然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觉得让学生动手穿珠子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我又觉得公开课就应该有动手的环节,况且沈老师给的课题就要求动手穿。于是在前四次的试教中我都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动手穿珠子上。这个环节学生一操作以后,整个课堂就变得很乱,于是我想了很多办法来降低乱的程度:从四人一组改为两人一组,从56颗珠子变为26颗珠子,从用袋子装改为用盒子装......在第四次试教的时候我请了田树丰老师来听课,他认为没有必要穿,当时他就问我穿珠子的意义是什么?不穿一样可以达到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目标。听了以后我顿时觉得醍醐灌顶,但是同时我又觉得压力很大,因为这就意味着要大改,而距离正式上课的时间只剩四天了。从中我意识到制定正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起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终点,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从起点到达终点,只有先找准了起点和终点,才能来制定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所以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到达终点服务的。


二、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本节课的教材上完整的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模式: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只关注了前面两步,忽略了第三步——检验。其实教材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检验。我经常在学生出错时责怪学生没有检验,殊不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忽略了检验这一步。老师没有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怎么能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自觉地去检验?

还有一点是对教材的改编要慎重。本节课的例题中一共有58颗珠子,在试教的时候我觉得58颗珠子学生圈起来所需时间太多,不利于教学过程的紧凑,于是我把58颗珠子改成了36颗。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指出,其实设计58颗珠子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圈一圈和数的组成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方法的优化。我才意识到我对教材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我想新教师上课都有这样一个通病,脑袋里想的都是按照走下一步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了,从而忽视了学生。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第二,忽视了课堂生成。

我上完第一节课,在听项明霞老师的课时,我意识到我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太少。项老师几乎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会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而我是学生回答完后直接让他们坐下,因此整节课下来学生举手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实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靠老师来调动的。


在课堂生成方面,正式上课时部分学生不能将“圈了几次”与“能坐满几辆”联系起来,这是在前几次的试教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因此我也没有把它预设在内,其实我在巡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上没有对这个问题的预设,所以我就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讲。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只要问一下,“这个圈里的2个小朋友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就知道一个圈里的2个小朋友坐一辆车,那么圈了几次就表示能坐满几辆。


原以为上完课后会一身轻松,实际却是课后比课前更沉重,因为遗憾太多,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不过有遗憾才有进步。通过这次课,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成长,还有同事间满满的友爱,感谢所有一次次牺牲休息时间帮我听课磨课的老师们。因为你们,我的成长之路才不孤单,感恩!


下页更精彩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