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yed.com - 短篇散文】
几乎每个人都有讨价还价的经历。差别是还价的价值不一样。大到古玩文珍房屋别墅,小到一把青菜,几根小葱。俗话说得好,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嘛。虽然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或许对几毛钱的青菜萝卜不屑还价。可是他们逛到什么流行通道等地,忍不住还是会不急不忙地还价。不屑不是不在乎,而是没兴趣。
为什么要还价?有人说,还价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行为,究其根源大概是标价中有太多的水分。还价,本质上属于挤水分。我不太善于还价。我有一个朋友,委实是还价高手。一个标价上千的衣服,她可能两百块不到就拿回来。据她告诉我,她家先生更厉害。我想不出来还能还价方式,我不行,一次都没有成功。现在好了,淘宝,不再有还价的麻烦,选择权交给那家伙,看都不看。乐得偷懒。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商人,凭借诚信获得巨额利润。能够跻身大家行列的行商坐贾,我想绝不会让人讨价还价吧。会做生意的,甚至主动给你让利。有的蝇头小利变冷获得欢心。熟食店会做生意的老板,给你称好以后,顺手往你带的孩子嘴巴里塞一个鸡心什么的。大人看得开心,孩子更会记住这个店,下一次不用家长说,拉着你的衣服就往那儿跑。一个鸡心,便留住了一个客户。不缺金短两外的额外奉送,不需要很多。这是生意经。
过去的中国生意人,最看重诚信。在诞生出徽商的老徽州,很多商户据说依旧秉持诚信的经商传统。只是我遇到的不多。当年旅行结婚。行至九华山,路上遇到一个“太白酒家”的老板。我们不知道他的身份。那个农民一样的中年人,是我们问路时认识的。跟着他我们跨进了小小的酒家。简单的白石灰水刷过的墙壁上,有游客兴之所至的留言。那晚,我们没有想到任何与讨价相关的字眼,无论吃、住,全部心满意足。等我们二十年后循着旧迹再次来到太白酒家,不但换了老板,也换了风格。当我们说起陈年旧事,现任老板表示,可以给我们打八折。这不是我要的。然而,成功还价了。
那天看到一个房产广告,一个大大的商业用房,主动让价七十万。怪不得买涨不买跌,七十万的让价反而让人不敢下手。反过来又可以猜想房地产的利润空间。除了房产,古玩市场的水更深。按照中国古玩市场的传统,买了就得认。买便宜了叫捡漏,买贵了买假了,那叫打眼。活该。所以,这是一种法外的生意,愿赌服输。现在是所谓盛世收藏时期。中国老百姓投资渠道狭窄,很多人看了几本古玩书,自以为是地玩起了古玩收藏。他们看到某件“古董”,脑袋里立马冒出书上的描写,心里暗暗欢喜。老板报出的价位,与他自己的估计大差不差,因为他们关注的一些著名拍卖行,就是这样的价格。一番讨价还价后,心满意足地拿回家。为什么,他觉得还了不少钱,赚大发了。殊不知,人家故意为菜鸟下的料。
真正的高手,在古玩市场转悠,看到真品不动声色。左一件右一件地观赏其它根本不想看的玩意儿,问东问西,真正的醉翁之意。等到商家不耐烦了,才将早就瞄好的东西装着毫不在意地拿在手里,左右端详后问价。心里其实早就知道,如果这个店里只有一个真品,非它莫属。老板的报价果然不高,这个漏捡定了。但是且慢,千万不要按照原价给他。还价是必须的。甚至狠狠还,慢慢磨。这时候买主的还价,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给老板以心理的成就感。假如你拿了就走,那老板不定怎样后悔。还价成交,老板很开心。
如是,还价不仅仅是买家的需要,也是卖家的心理需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