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yed.com - 情感散文】
先生老家,对门处有一小块地儿,三角形。由于老房子早就没有人居住,那块地我从没有注意过。地不大,目测大概十来个平米。那块地有一些乱糟糟的杂草,就这么慌着,没什么东西。可是先生兄妹们在那里长大,每每回去,我们有时间便会去逛逛。
房子很老旧。石头磊起的墙基,很牢靠。海岛上的老房子,都用石头打基础。房间有很宽大的进深。记得很多年前发行过一套民居邮票,其中的浙江民居,就是这风格。随着年轻人外出不回,岛上的居民越来越少,像先生家老房子一样空关的房屋,不知有多少。而新建的高楼大厦,不复有明显的风格特征。或许,这是进步中的必然。
回说那块三角地。虽然每次我有点奇怪,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一次,他家三兄妹和我们一起回老家,再一次去看望那座老宅。三个人嘻嘻哈哈地说笑着,多少童年回忆你争我抢地告诉我。这些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都有。八十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不知道。这是他们生命中无法弥补的缺陷。女儿的一脸迷蒙就是证明。可是 ,女儿注意到了门口的这块地。怎么还有一块空地?她叔叔说,你奶奶种菜用的。
先生参乎进来。你不知道当时土地的金贵,奶奶有一点点时间就在门口扒啊扒,扒出这块地。不仅仅是扒,还从小河边那些地方挑土来。我相信,这里石头多土地少,紧挨大海。那时候先生兄妹们可没有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大概他们那时候也读不到海子的这首诗。大海给予他们的是渔民回来带回的新鲜大黄鱼和带鱼等丰富的海产品。岛上还有个水产公司,专门处理刚刚打回来的海产品,以便于销售到岛外。一船一船抬到仓库的水产品,那样的壮观场面,现在统统没有了。水产公司也没有了。我那位瘦小的婆婆,要养育三个熊孩子,还要在门口弄出一小块种菜的地儿,很了不起。
那一次,逛得比较深入。几乎将老家小岛的边边角角都溜达到了。每一寸都有她们兄妹的故事。而这样小块小块荒芜的地儿,真的不少。都是母亲们的心血啊。何止这样的小地儿,一片一片的房子,也空了。当年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让人觉得李顺大的可笑。他不停地借债还债,一辈子就忙一件事,不停地造屋。因为房子总是有新的形式。比起那时候,高晓声笔下的深刻找不着了。现在很多农村人都是李顺大。他们的房子不一定为了居住,而是希望。因为农村的房屋一旦拆迁,立马一套变成几套。城市的房奴们比李顺大更甚。他们可能大半辈子的忙碌就是一套房子,既没有机会去追赶时尚形式,也几乎没有拆迁的可能。
这时候,小姑子悄悄告诉我说,嫂子,这块地和你也有关系。我?有我什么事啊?那时候妈妈弄了这块地,是长远计划。等到大哥有了对象,就在这里建厨房。原来的厨房呢?装修成人住的房间。哦,我懂了。老母亲一担一担挑土来的时候,怀揣了这样一个甜蜜的希望!这个希望比拆迁分房子现实多了。深谋远虑是母亲们不得不学会的生存技能。为儿女的未来早作打算,是母亲们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现在的母亲同样不例外,只是轻松了不少。
最近一次回去发现,老房子被稍微装修,被人租住了。租金是象征性的,有人居住的房子,有了活力,有了精气神。门口那块三角地不再空闲,被租住的人家种上了蔬菜。我以为再不会有人关注的这间老宅与这块地,终于有了鲜活劲儿。毕竟,这个岛不是最小的,是镇的文化中心,还有人会迁居过来。还有了外来人口做生意的身影。随着政府对舟山的重视,整个舟山群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那一块费了婆婆很多辛劳的三角地,终于派上了用场。但愿每一家的三角地四角地,都重新焕发生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