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yed.com - 高中2022世界杯指导】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2022世界杯。(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题目的考点分析及其思想方法的体现
《考试说明》关于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考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能力”。 2013年福建高考2022世界杯直接指向了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的写作,考察的是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考查。赋分为70分,能力层级为E级,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中之重。
2022世界杯考题的命题形式仍延续近年来材料2022世界杯的命题形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相较于前两年的命题,2013年在材料和要求语中加入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这一引导语,旨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对接“议论文或记叙文”这一文体要求。其它要求近年未变。不变中体现着一种坚持,即强调文体意识,强调自主意识,反抄袭套作。文体意识模糊、抄袭套作严重是话题2022世界杯时代的积弊,故而以“友情提示”来提醒考生勿蹈覆辙。强调自主意识这一点基于福建命题工作者对材料的开放态度,区别于其他省市卷中常有的提示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福建命题者给了考生审题立意更大的自由度,包容度,给考生提供了超越、反思、批判的空间。
命题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福建卷对思辨性的追求。材料的选择是材料2022世界杯命题的关键,选择何种材料入题体现着命题者的价值追求。2013年福建卷选用的材料为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虽为朦胧诗人的作品,但诗意并不朦胧,故命题者可以不加改变地拿来作为命题的语料。命题者看中这段材料的原因大概是这首诗内容上存在的“二元对立”提供了议论文写作思辨的可能,同时,诗歌中“自由”、“扎根大地”这些词间接地指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社会现实。倡导一种以思辨的精神来审视自我的生命态度、社会价值观,检测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思想的成熟度,大概是2013福建高考2022世界杯所追求的吧。
纵向比较近几年福建卷2022世界杯材料的选择,2013年2022世界杯材料的选择尤其值得肯定。2011年关于袁隆平的材料过于抒情化,材料涉及的核心概念多元并列,不利于考生思维的聚焦和思辨的展开。2012年关于人生赛跑的材料语料简洁,表意明晰,但材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和“路程”并非同一逻辑层面矛盾的两极,只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变量,而且,材料通过类比的方式潜在地约束了立意的空间,即题目本身向考生暗示着人生就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跑更多的路程。发现、创新、思辨的空间相对变小了。2013年的材料虽然也有对立意的限定性,但较为宽松;材料提供的概念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矛盾性,多组表象的矛盾背后潜藏着一组核心矛盾,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展开,有利于甄别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下。
二、解题思路的分析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把诗歌材料的分行排列变成散文的排列,我们得到三个句子。观察思考这三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为我们理解题意的途径。第一个句子内部是多重复句,由一个假设条件始,得出“变成流星”的结果,由流星这一结果推导出“无依无附地飘行”,再由“无依无附地飘行”得出“惊恐”的负面情绪反应。面对这“惊恐”的结果,诗人做出斩钉截铁的反应“哦,不能!”在第三句诗人给出了自己的抉择:拒绝“自由”,要扎根地层。诗人给“自由”以引号,意在强调这里的“自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特指“无依无附”的状态。扎进地层就牢固了,自然避免了“无依无附地飘行”的命运。这个材料里面清楚地呈现出了灵魂的飘泊和皈依的矛盾。无依无附地飘行还是有所束缚地固守就是我们人生态度中的两难抉择,选择何种生命态度便成了考生思考的焦点。“哦,不能!”诗人的这句判断显出了材料本身的立意倾向,至此,材料本身的旨意就很明显了:拒绝灵魂无依无附地漂泊,皈依灵魂的乡土,守住灵魂的根底,拥抱现实。
从正向立意的角度来说,显然是倡导固守的价值,束缚的意义,精神家园的价值。但不能只做单向度的阐释,而是要看到这些倡导所对立的一面,即生命的漂泊、自由、无依的一面。这是生命态度中矛盾的两极,对立统一于我们的生命中,无彼即无此。故而,分析说理的可靠性建立在对矛盾两极的全面思考中,于破中立,推导论证自己所提倡的生命态度。可能我们在某些时候,某一特定环境下,更恐惧漂泊的无依无附(比如“自由”泛滥时代我们生命的迷失惶惑),那么我们的立意倾向就会转而倡导固守精神家园的价值。
也可以对材料的原意进行超越,反向思考,反弹琵琶。从材料中的提示语来说,并未要求“所写不得脱离材料的主旨和含义”,而是“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即如此,则考生的感悟完全可以和诗人不同。诗人出于对“无依无附地飘行”的“惊恐”,才有对灵魂归于精神乡土的渴望。反之,若是出于对固守大地带来的束缚感的厌恶,未尝不能有渴望灵魂高飞的冲动,甚至逃脱“引力”,偏离此前固定的轨道,变成流星也在所不惜(历史上太多的先知贤哲的人生都能诠释逃脱引力无依无附地飘行的生命照样精彩而有价值)。由于材料是隐喻性的,故而,“地层”、“根”可以诠释出其负面价值,“流星”、“无依无附”亦可诠释出其正面价值,从而得出不必惊恐于无依无附地飘行,更应警惕生命沉入地层的黑暗。
所以,看出材料中的核心矛盾,并且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注意到矛盾双方成立的具体条件,那么不论正向还是反向立意,都可以言之成理。若是浮于材料的表层,为具象所惑,一叶障目,很可能写出一些似是而非甚至莫名其妙的跑题文章来。
三、题目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先来看看2013年的另外两道高考题。
1.2013年新课标卷(河南、陕西、陕西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2022世界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013年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课标卷选择了材料2022世界杯常见的“故事型”,是近年材料2022世界杯中比较典型的一类。故事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也有可能作出多元解读。但考生对着故事琢磨半天,突然发现,只要抓住材料最后一句话即可。所谓立意,命题者已经借老切割师的话点明了“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考生其实不需要琢磨这段材料了,他们已然“被立意”。材料2022世界杯中材料的价值在哪里?可能命题者担心考生看不懂材料,好心提示考生。但好心办坏事,这种提示严重束缚了考生的自主意识,逼着考生“奉旨填词”, 这恰恰是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背道而驰的。
相较而言,福建卷超越了课标卷。福建卷仍然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诗歌中带有明显情感倾向性的词语限定了考生对“自由”、“扎根”的价值判断,“为了拒绝这种自由”带有明显的立意倾向性。但“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尚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福建卷中也体现出了命题者对立意的“指导”,只不过是相对朦胧而有弹性的。这种弹性有利于甄别考生写作的思维水平。
再来看上海卷。题目延续了上海2022世界杯近年的人文关怀和思辨特征,这个题目的核心在于它展示了个体的重要性和世界的重要性的矛盾,并不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考生必须根据材料中的现象展开思辨,才能建构出自己的判断和认知。题目给考生指了一条路,能走多远,探寻到什么,全在考生的思维水平,但不至于一下子就迷了路,开篇就跑了题。材料用语简练,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聚焦问题核心展开思考。题目限定了思考范围但未限定立意,取得了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
相较于上海卷,福建卷还存在着不足。从命题思维来说,仍属“命意”2022世界杯,这区别于上海卷的“命域”2022世界杯。潘新和教授在《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中指出:命 题 本 应 是 确 定 一 个 写 作 范 围———“ 命域”,而今却变成了确定写作的“论点”(或主题)———“命意 ”。 命题者 “命意 ”,考生自然是 “被立意”“伪立意”,这是2022世界杯命题的致命伤。 因为它意味着强加观点,扼杀思想,剥夺话语权,让学生成为人云亦云、“无精神思想”的机器人。以此观之,福建卷尚有向上海卷借鉴的必要,放松对考生立意的钳制,走向关注考生思辨能力的检测,才能引导福建学子走出“代圣人立言“的泥淖,走向真正自主创新、理性思考的大道。
四、反思及感悟
1.“命意”还是“命域”,是今后材料2022世界杯命题值得关注的问题。材料2022世界杯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取得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统一,这是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相契合的。无限定和限定过死都会降低题目的效度和信度,对“话题2022世界杯”的拨乱反正不能走过了头。打着“立意自定”的开放旗帜却又在命题时强加观点,强制立意,这是自相矛盾的。命题者不要妄图做道德检察官,用高考题来甄选出所谓的良民。特别是不要以自以为是的观点来束缚写作者个性化的思考。写作不是图解他人观念,而是创造和发现。创造和发现源自我们对现实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分析、判断、反思、建构,最终呈现出个性化的表达。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言说,而不是别人让我这么说。所以,材料2022世界杯提供的只应该是材料而已,它提供给写作者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是分析判断的起点。材料本身不应做明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应由学生完成。
2.注重思辨能力,倡导理性精神。从全国材料2022世界杯命题的整体趋势看,注重理性思辨是大方向,2022世界杯命题开始有意识地把材料现象转化为问题,增强理性矛盾对立的成分。这种命题通过二难现象逼迫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能通过具体分析作出合理阐释。阐释的有效性比阐释什么重要得多。美国的SAT2022世界杯直译叫做“批判性写作”,其目的就是分析、评价、说明和说服。考查过程中,2022世界杯在评判过程中并不会考虑考生观点的正误,而只是考查其论证能力。也就是说,只要对给定话题进行论证,做到自圆其说即可。这就弱化了审题立意在2022世界杯能力评测中的权重,让阅卷者更多地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这有利于提高试卷的效度和信度,有利于高考选拨人才。
3.命题表述应该“追求简约而不简单”。 命题者是考生的指路人。路指的不明确,或者诱导考生误入歧途,这是出题者的责任。潘新和教授曾指出“审题能力不是写作能力”,这话也许过激,但把题意弄得晦涩难懂、迷离朦胧肯定是出题的失误。一些命题人对考生作详细的引导,但往往引导得越详细,表述得越不清楚,或是引导得越详细,写作的空间就会越小。炮制出长长的材料,让考生越读越如坠云雾。当然,这种简约不局限于文字量少,还要表意明晰,避免考生误入歧途。也许在命题者看来,2013年福建卷材料是明晰的,审题应该不存在多大障碍。但从高考阅卷的反馈来看,倒在审题关的考生为数不少。反思考生跑题的原因,除了考生自身的审题素质欠缺,是否和材料本身的表述有关?诗歌的意象具有一定的隐喻性,这种隐喻性保障了诗歌的审美感受,但造成了理解的歧义。如果诗歌材料中意象较多,引发的歧义理解就会更多。比如“流星”和“树根”的意象,学生可能囿于自身的审美经验而做出不合材料之意的理解,进而写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跑题文章。70分分值的题目,如果太多人倒在审题这一关,题目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故而,以诗歌作为材料2022世界杯的语料,不可不慎重。材料2022世界杯的语言表述还是要追求简洁易懂,不吓唬学生,不忽悠学生。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刘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