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全 > 写作指导 > 高中指导 > 素材加工六式

素材加工六式

发布时间:2015-01-31 19:21:52 本文已读 0

【6ryed.com - 高中指导】


不论写作者所依据的材料是何种形式,也不管材料的长短多寡,一旦进入议论文中,就应该经过加工,加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拔筋抽骨式:即将原始材料 加以浓缩概括,拎出其中精髓部分入文。

报载:19 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闲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

经过“拔筋抽骨”后的材料: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面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 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练习】材料:一万多次的“失败”

爱迪生为了电灯的发明,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一万多次实验。但白炽灯发明之后,性能仍然不够稳定,因为灯丝的使用寿命短。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爱迪生可谓绞尽脑汁,几乎试验了他所能接触的一切植物纤维材料,稻草、纱纸、线、麻绳、马鬃、钓鱼线、硬橡皮、藤条,甚至是人的胡须、头发,都被他用作实验材料,各种纤维材料达到了6000多种。但结果还是不能让爱迪生满意,总觉得灯丝的发光不够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以竹子为原料制做的灯丝效果比任何材料都好,于是他马上下决心,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可是全世界共有1200种左右的竹子,哪一种最好呢?爱迪生出人意料地作出决定,组织了一支20人的调查队,拨款1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寻找各种竹子。爱迪生本人也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苍天不负有心人”,数以千计的竹子被搜集到爱迪生的实验室。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筛选、比较,爱迪生发现日本竹子性能最佳,用这种竹子制成的碳丝作灯丝,可持续工作lO00多个小时。

试验灯丝的故事告诉我们,恒心能使人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正是因为恒心,才使一切失败富有意义。有一位年轻记者曾问爱迪生:“爱迪生先生,你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一万次,你对此有何感想?”爱迪生回答说:“年轻人,因为你的人行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经过“拔筋抽骨”后的材料:“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寿命更长的灯丝,屡次试验。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是他在饱尝失败痛苦的情况下,继续埋头工作。终于,他找到了钨丝。此时,他心中的苦涩,一定化作了清甜的泉水,滋润他疲惫的心田。

二、借尸还魂式:其实一件事情可以由多个角度去观照,积累的素材可以按照自己的立意去进行分析,而不拘泥于原来作者的(引用)意图。

例如:以“变通”为话题,可运用一种自然现象——火山作为材料。

火山不懂变通,为了自身情绪的释放,自以为是地颠覆一切,毁灭一切。于是平息后换来的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默,陪伴的是无数遗体和狼藉的声名。

积累是基础,关键是见解,实现靠分析。

【练习】话题:变通。材料:勾践忍辱负重

从扼腕沙场的溃败中走来,从包羞忍辱中走来,勾践败了。于是他想:“我错了吗? 错了就要变!”于是,他“执其手而与之谋”,变堵塞言路为虚心纳谏;“吊有忧,送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变虐民为爱民,于是他“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变爱丝竹管弦为爱四方之士;于是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变高高在上为以身作则。

这一变,终于就通了。终于会稽山一声令下,他以破竹之势一举灭吴。飘扬的旌旗明证了变通者的智慧。

三、润色改写式:有些材料与所写的语言形式相差甚远,引述入文,就必须加以改写。

材料:虹与桥

虹看到弧形的桥,对她说:“我说大地上的姐妹,我真羡慕你,可怜我自己。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里是美的永恒。”

引入议论文后可写成:天上的彩虹转瞬即逝,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它的美丽是永不磨灭的,地上的石桥实实在在,飞架沟壑之间,让人们从它身上大踏步前进,人们同样赞美它……

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练习】材料:大部分人都听说过霸王别姬的故事。刘邦背弃信义,项羽退守到乌江,走投无路,此种情景下,只好自杀。虞姬也殉情自杀。

引入议论性散文可写成: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四、情景再现式(想像):即设置情境、场景、人物、情节,或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在某一刻的细腻心理与行为,或诗意地再创造古典诗词意境,或刻画某一著名文学事件等,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受。

类似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准感情支点、点燃激情,便于更好的理解文章

感情的相交点是写好这种文章的重点,因此,必须找准彼此之间有无相同或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章主旨。

2、想象合理、加强细节刻画

对于想象的情节,必须要与当时的事件背景相一致,否则,情节也就成了无本之源。如果是展现人物,一定要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突出人物个性。

例如: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增]��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练习】题目: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素材一:盲人提灯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素材启示: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着想,帮助自己。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

【素材运用】

“问”,点亮了生命的灯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村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村巷,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僧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一般地说他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惑和可笑?

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浊”。

僧人又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人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

“不,我是为自己!”盲人淡淡地答道。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地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被两个不留心的人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道路,也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奔波天涯海角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啊,在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苦行僧就在一处不经意的问当中寻找到了自己踏遍千山万水都没找到的东西。

是“问”,点亮了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他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点评】本文以“盲人提灯”这一素材为蓝本,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展现出一幅盲人与僧人对话的情景,通过对话描写,提示出了文章的话题:问。即只有善于问,才能找到点燃生命的那一盏灯,从而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题: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的为话题,写一篇800字文章。

经典素材:阿基米德之死

公元前212 年,罗马军队进入了叙拉古城。统帅马塞拉斯下了一道命令:“要活捉阿基米德。”在战争失败后,阿基米德对现实采取了学者的超然漠视的态度,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问题。有一天,阿基米德坐在残缺的石墙旁边,正在沙地上画着一个几何图形。一个罗马士兵命令阿基米德离开,他傲慢地做了个手势说:“别把我的圆弄坏了!”罗马士兵勃然大怒,马上用刀一砍,就杀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素材启示:一心为科学的人,心里装着的只有科学而没有自己,科学对他来说,就是心中的天使。

【素材运用】

专心做着几何题的老人

一个老人在自己家中的地上,用石头刻画出一个个几何图案。

邻居家的一个少年慌乱的撞了进来,望见正沉醉在数学世界中的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叫出声来:“老爷爷,敌人已经打到城下了,我们的军队已经抵挡不住了,你还是快点走吧。”老人慈爱地望着少年,说道:“我不会有事的,你还是先走吧。”少年愣住了,老人缓慢而坚定地朝他挥了挥手,又埋头演算起来。

少年探头出门外,街道空荡荡的,全城的百姓几乎都走光了,只能听见乌鸦的叫喊和城门外隐约传来的战斗的声响。少年只得回过头轻声说道:“老爷爷,您保重。”然后轻轻地掩上门,离开了。

老人依然在认真地演算着,他用石块刻画出整齐的几何图案,书写出工整的公式定理。他认真得好像正在雕琢着一件惊世的工艺品。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脸上的表情不断地变幻着。他似乎已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而将其他的一切抛诸脑后。

门外,零星的打斗声也已经消失,只剩下乌鸦不合时宜的聒噪。这座曾经繁荣的城邦似乎变成了一座死城。而他,似乎是这座城里唯一的一个人了。他依然在演算着。不过,他的眉头已经渐渐地舒展开来了,他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逐渐减少,他书写的时间则越来越多。无尽的灵感正在他的脑中不断地喷涌出来,幻化成公式和公式的组合。

门外,许多杂乱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接着又不断传来门被踹开的声音,这些声音预示着这个城邦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老人依旧在书写着,他似乎已无需经过思考。他平生的智慧与学识已经完全凝聚在他正在书写的证明之中。他这时高兴得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因为他知道,他手上这件完美的工艺品即将完工了。

这时,门突然被踹开了,一个拿着长剑,一身盔甲的士兵闯进了屋里,他恶狠狠地问道:“你在干什么?”老人没有回答,他在做着最后一步的工作。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仿佛他就在雕琢着一个他心中的完美的天使。终于,老人写完了最后一条公式。与此同时,士兵的长刀劈头砍下。

老人是笑着离开人世的,他已经没有遗憾了。他心中的天使,将永远地活下去。

老人是谁?阿基米德!

【点评】情景想象在这篇文章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首先,小作者给我们虚构(想象)了一个广阔的战争背景,如“百姓几乎走光,只能听见乌鸦的叫喊和战斗的声响”,把战争的气氛营造得颇为紧张而扣人心弦;而阿基米德却只顾埋头于演算,为后文被杀埋下伏笔。然后再通过小男孩的催促把这一情景彰显得极为真实,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也极其成功。由此可见,对这一素材的运用,小作者达到了娴熟的地步。

注意事项:1、情景再现法的要点是若即若离。2、情景再现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中心思想服务。

五、人物组装式:即把几个内容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按照一定的话题组合在一起,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类似的写作形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屡见不鲜,因此常常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人物组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物本质上相近或相似:人物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即都与话题有一定的联系,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2、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这种素材运用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的是运用2—3个人物共同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通过排比共同阐述话题。

实用范例】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经典素材:陶渊明、李白、苏轼

对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把他们串在一起,必须找到他们的共同点:陶渊明看破尘世,以菊自喻,彰显出不肯屈从于世俗的品德;李白,为出世而狂饮,但并不沉溺于世俗之中,不得志时,仰天长笑,与明月为伴;而苏轼,一生不合时宜,一次次的被贬,满腹经纶却不受重用,于是踏波逐浪,与山岳相依,抒写自己的情怀。他们在世俗中,保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清明,而没有在尘世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把他们的经历相串联,就可组成一篇立意高远的文章。当然,你也可以延伸出其他的话题,如意气,人与路……

【参考范文

菊·月·山

世事缤纷,好坏参半,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才能使你在大千世界中不致迷失方向。

——题记

菊——天使

他,“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潜,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本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闪现一丝光芒,但是,官场里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他觉得眼前一片迷雾。终于有一天,他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后,回到山中,他在心中雕琢出了一束菊,从此把菊作为了心中的天使,让菊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他与菊对饮,和菊共眠,他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眼前的道路再次变得清晰。

渊明,雕刻出菊,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菊为友,与菊为伴,终于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南山隐士之名。

月——天使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一心梦想着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金迷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他也迷失了方向。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从此,与明月为伴,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游侠生活,他再次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

太白,雕琢出月,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月共眠,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

山——天使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多么旷达,多么豪迈,他就是苏轼。其实,他也有过迷茫,仕途的不顺,官场的被贬,爱妻的亡去,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但苏轼就是苏轼,他在心中雕琢出一座山,作为自己的天使,他感受到了山的博大,山的旷达,他拨开迷雾,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离开了纷扰。

东坡,雕琢出山,作为他心中的天使,从此,得到山之旷达、博大,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代豪放词宗的美名。

先贤们都会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以保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朋友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让我们也雕琢出心中的天使,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吧。

【点评】在高考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常常被考生用来演绎各种话题,屡试不爽。本文作者深得其中的奥妙。

作者选取三个人物作为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的本体,通过三个小标题“菊——天使”,“月——天使”,“山——天使”,进行并列式演绎,每一小节都是先叙述后议论,结构清晰明了,共同说明了“通过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人生才不致于迷失方向”这一主旨,紧紧扣住话题。在每一小节内部,都抓住了三人的共同特点:不与世俗合污。文章语言简练,虽然三个人物是常见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组装,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进行叙述和议论,所以,立意深远。特别是最后一句,联系现实,有振耳发聩之效!

找找特点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他却能直面挫折,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唱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他笑对痛苦,面对挫折,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六、引诗入文式

1、伟大的诗人首先是人,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人。“亘古一男儿”的陆游,既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也有“莫!莫!莫!”“错!错!错!”的哀婉凄绝;“才人伎俩,真不可测”的辛弃疾,既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冲天豪气,也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清丽婉转;“沉郁顿挫”的杜甫,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也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放歌;就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闺中女子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男儿气概。——浅者偷其字

2、母爱是游子临行时的牵手叮咛,是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衫。游子啊,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母亲的爱都会紧紧的将你包裹。——中者偷其义

3、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深者偷其气 

诗文出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下页更精彩 1 2 3 4 5 下一页